数字化营销的实质,是企业对用户认知的不断深化过程。而用户画像的构建,恰恰是这一过程的基础工程。过去企业更多依赖粗放的标签管理来识别客户,比如“高频购买”、“女性用户”或者“90后人群”。但这些标签本质上是静态、割裂、低频的,很难支撑如今企业对于个性化、实时化和预测性洞察的迫切需求。随着AI模型能力的逐步落地,两种更具前瞻性和结构化的用户建模方式正在走入主流视野——购买偏好模型与行为偏好模型。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用户做出刻画,也各自适配不同的业务目标与营销场景。
企业在构建用户画像体系时,究竟该选哪种模型?是否二者可以融合?又有哪些业务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建模结果的有效性?本文将系统梳理这两类模型的逻辑机制、优劣对比与实际落地方式,帮助企业在“用户洞察”的路上走得更稳、更远。同时,我们也将分享 HYPERS嗨普智能 如何将二者融合进统一的数据中台中,并通过AI算法实现标签和模型的自动演进。
什么是购买偏好模型:基于结果的理性预测
购买偏好模型,顾名思义,是基于用户的真实交易数据构建的一种模型,核心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——“他买了什么?为什么买?”它以用户购买行为为依据,抽取出如购买品类、价格区间、购买频率、品牌偏好等结构化特征,并通过统计与机器学习算法将用户归类成不同的“消费型人格”。
比如某用户过往三个月内主要购买运动鞋,客单价集中在500元以下,购物时间集中在夜间22:00-24:00,同时偏好某一品牌且偏好促销场景,则模型会将其标注为“价格敏感型+品牌忠诚型+夜购倾向型”的标签组合。这一结果可以直接用于商品推荐、分层运营或广告投放。
购买偏好模型的优势在于其“可验证性强”,它基于真实发生的交易数据,所有分析都有可追溯的历史轨迹,因而适合用于对用户的转化行为做预测,比如复购预测、客单预测、品类转化路径预测等。其弱点则在于对于新用户、低频用户、尚未发生交易行为的潜在客户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,且更新频次慢,不适合捕捉高频的动态行为变化。
HYPERS嗨普智能平台中,购买偏好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零售、医美、汽车后市场等多个行业中,并通过RFM模型、LTV预测、品牌偏好矩阵等形式提供标准化输出,企业可在界面中一键生成“购买型标签人群包”,并通过自动化运营流程即时落地营销策略,极大缩短从洞察到行动的链路。
什么是行为偏好模型:基于过程的动机识别
相比之下,行为偏好模型更关注“他做了什么?为什么没买?”其核心是对用户的浏览、点击、搜索、停留、页面跳转等过程性行为进行追踪与特征化处理,从而洞察用户在潜移默化中释放出的兴趣信号和动机信息。它不依赖最终的交易结果,而是从行为模式中推断出用户的偏好倾向。
举例来说,一个用户在一周内多次搜索“精华液”,浏览页面达10+,每次停留时间超过3分钟,但从未完成下单,系统可能将其识别为“高意向犹豫人群”,并进一步分析其犹豫因素——是否为价格敏感?是否缺少内容引导?是否卡在支付路径?这类模型可为“召回策略”“内容优化”或“路径引导”提供精准支持。
行为偏好模型的优势在于其高频更新和前瞻性识别,能够在转化前阶段就介入预测与干预,特别适合于内容平台、电商平台、导购平台等对转化路径敏感的行业。它的挑战在于数据维度复杂、噪声较多、对算法依赖高,需要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动态特征建模框架。HYPERS嗨普智能在行为模型构建方面具备成熟能力,支持对用户的行为序列做深度编码,并结合上下文建模(Contextual Embedding)生成个性化标签。平台还支持自定义触发条件,如“连续浏览3次医美视频且均停留超30秒”,用户将自动加入某一人群包,并触发指定营销动作。
两者异同点解析:不是非此即彼,而是协同进化
从本质上看,购买偏好模型属于“结果驱动型模型”,而行为偏好模型属于“过程驱动型模型”;一个注重“已发生的选择”,另一个关注“尚未决定的倾向”。它们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,但目标一致——让企业更了解用户,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。
两者的关键差异如下:
-
数据源不同:购买模型依赖交易数据,行为模型依赖行为日志;
-
时效性不同:购买模型更新周期长,行为模型响应更即时;
-
用户覆盖面不同:购买模型适合高频用户,行为模型可覆盖新客与沉默用户;
-
业务适配性不同:购买模型适合预测复购与客群分层,行为模型适合策略触发与路径优化。
然而,在真实业务中,二者并不是对立关系,而是互补组合。成熟企业往往在CDP中同时部署两类模型,并设置“融合逻辑”用于策略决策。例如,当某用户的行为偏好与购买偏好产生冲突时(如经常浏览医美但实际购买大健康产品),平台应提供优先级机制,以行为模型作为前期召回依据、以购买模型作为后期转化参考,从而构建“先意图后转化”的完整用户旅程。
在HYPERS嗨普智能平台中,这一逻辑被高度封装为“行为驱动 + 交易验证”的模型协同框架。企业无需深度参与算法开发,只需配置相应策略触点,即可一键调用模型结果进行内容推送、场景投放、周期召回,提升策略转化效率。
企业如何选择模型?一张图看懂场景与路径
企业在选择偏好模型时,建议从以下几个维度做出判断:
-
业务目标导向:若目标是提升复购、客单、转化率,建议优先部署购买偏好模型;若目标是提升点击率、内容推荐精准度、路径引导成功率,则行为偏好模型优先;
-
用户生命周期定位:若主要运营活跃用户、老客户,则交易数据更丰富,可构建购买偏好模型;若聚焦拉新、新客引导,则行为模型更具优势;
-
技术栈与资源匹配:若企业具备完整日志采集与事件管理体系,行为模型可快速落地;若数据中台主要聚焦CRM与电商交易,购买模型部署更简单;
-
模型成熟度管理:行为模型构建更依赖算法能力,建议引入外部平台如HYPERS嗨普智能进行支持,而购买模型可由内部BI团队推进。
HYPERS嗨普智能支持企业在同一平台内部署两类模型,并通过统一人群引擎打通标签、人群、策略与内容,避免“模型割裂”“数据孤岛”等问题。平台提供模型对比分析工具,可视化呈现行为模型与购买模型在人群重叠、策略命中、效果回收等维度的差异,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建模与智能选择。
模型不是终点,而是智能营销的起点
不论企业选择哪种偏好模型,最终目标都不是“构建一个模型”,而是让模型真正驱动业务增长。模型只有嵌入到运营流程中,与内容策略、渠道策略、用户触达、效果评估形成闭环,才能释放其价值。
HYPERS嗨普智能作为一家领先的AI驱动用户运营平台,致力于帮助企业实现数据资产的价值释放。平台通过“数据接入+标签构建+偏好建模+智能触达+效果回收”的五大能力,形成完整的AI营销中台体系,为企业提供从“模型洞察”到“智能执行”的一站式解决方案。无论企业处于模型建设初期、标签治理阶段,还是已经部署CDP、期望实现精细化运营的阶段,HYPERS都能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全方位支持。
总结:建模的本质是理解用户,选择模型是策略的艺术
在数字营销迈入精细化竞争阶段后,企业必须从“数据堆砌”转向“数据理解”,从“标签静态”转向“模型动态”,而偏好模型正是这一转变的关键工具。购买偏好模型让我们理解用户“买了什么”,行为偏好模型则让我们洞察用户“可能买什么”,二者结合,构建出完整的“行为-动机-决策-转化”链条。
对企业而言,建模并非一劳永逸,而是持续优化的过程。今天你能理解一个用户的购买动机,明天你就可能预测一个潜在客户的意图,而后天,你的模型可能会自动推荐新的产品与策略。这正是AI营销的未来图景,也是 HYPERS嗨普智能 持续打造的愿景。
如果你希望进一步探索模型在企业场景中的具体应用,或希望对接自己的数据体系与模型引擎,欢迎随时联系 HYPERS嗨普智能,开启属于你的AI用户运营新旅程。